close

一包沒幾塊的鹽,
你可能不會去注意它曾經有過的背後複雜的歷史、政經與科學技術,
但它就是這樣一個厲害的狠角色。
這一次很理性不 KUSO,介紹一下西班牙一南一北,
兩個西班牙鹽場:一個是生態保護區中的產業,一個是完整的工業遺址。

西班牙南部 San Fernando 一家小鹽場倉庫前的小鹽山。
P.S.圖片相當多,請耐心等待。
鹽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生理元素,西班牙文稱 SAL,陰性名詞。
因為如此,人類歷史上許多政府會以控制鹽取得利益,或間接控制人民,
如西班牙文裡另一個單字 salario(工資、薪水)也是由鹽這個單字演化來的,
因此鹽也造就了無數的權貴,如台灣的辜家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有興趣的請自行前往台灣鹽博物館參觀http://www.taiwan-salt.com.tw/
我要介紹的是我在西班牙去過的兩個截然不同的鹽場。
一個是陸上的礦鹽,一個是海鹽。
首先是西班牙南部的 San Fernando,這個區域同時一個潟湖的生態保護區。
典型的綠色經濟,產業與環保並存的典範。
San Fernando 位於西班牙南部 Cadiz 城市的南方,是一個典型的灣區。

海潮安定,同時西班牙南部陽光普照,終年少雨,相當適合天日曬鹽。
只要你開車自高速公路往兩邊看即可看到一望無際的生態保護區。

看得出來鹽田在哪裡嗎?

看得出來了吧,有趣的鹽田結構,那裡有白白的鹽。
他們是如何曬鹽,如何維持與生態的平衡?
首先我要簡單說明天日曬鹽的方法。
海水鹹鹹,曬乾就有鹽巴,有什麼技術可言?
鹽就是所謂氯化納,一般海水透過日曬或煮沸降低水分析出鹽結晶,
但海水在不同鹽分含量裡其實會產生不同的化學變化、不同的物質析出,
以適合不同的微生物生存,同樣地就會產生不同的生態系,
因此必須有效控制每一個濃度以利獲取純度較高的鹽結晶。
台灣的天日曬鹽鹽田會從引進海水開始分為大蒸發池、小蒸發池到結晶池等程序,
取得純度較高的鹽結晶,
San Fernando 的鹽田用的是一種稱之為直流法的方式,可以減少蒸發池面積,
以水道緩流慢慢沈澱蒸發,
兼顧自然環境同時兼具蒸發過程的方法。

1是引海水進入。2如大蒸發池。3如小蒸發池。4結晶池。

附一張台灣台南七股具有世界遺產級資格的工業遺址---扇型鹽田,比較一下過程,
圖上方扇型狀的鹽田依次由外向內格子狀的鹽田漸漸縮小,約略可明顯看出,
有三個部分由大到小依次是大蒸發池、小蒸發池、結晶池,尖端部分是鹽堆地、
廠房及辦公廳舍。

上圖大蒸發池部分濕地保護區內,連鹽田植物都跟台灣很像。

大蒸發池不規則渠道,鐵網內是保護區也是場區,有看到鳥停在那裡。

進入小蒸發池部分成較規律的連續S型渠道。

這裡就是規律的結晶池。

看看結晶池左側溝渠。

結晶池右側工廠與鹽堆。
另一個是 Cardona
Cardona 是一個小鎮,位於巴塞隆納西北方一百多公里處,
因為地殼運動擠壓下,鹽地層露出地表,成為內陸鹽礦的生產地。

由 Cardona 國營旅館鳥瞰該小鎮。
(關於該地的國營旅館相關介紹參考複習 這裡)


全廠區(博物館全區範圍)圖。


這個鹽礦廠現在已經停止生產,但因生產而留下來的所有廠區、礦坑等,
改建成一座工業遺址博物館,循著原來的生產過程與脈絡安置展示與作現況保存。
我到達時是週一(西班牙很多博物館是週日休假),
遺憾的是無法進入建築與礦坑內參觀,但還還是繞了廠區一圈。

鹽廠生活有沒有很台灣味?




來來來,戶外地理教室,介紹鹽礦的由來,現場是可以看到實景的。

纜車機器間遺址。

植物也是戶外展示重要的一部份。

回頭看剛才的機器間、高塔基地遺址與遠方高塔相呼應。





木料廠車間(礦坑內需要大量木材)。

機械間。

動力機械間。


辦公室。

右側廠房內放置大型的纜繩動力機械(下圖)




鹽礦坑內(連結自CARDONA鹽山網站)

國營旅館裡販售的各式礦鹽及加工產品。

台灣的鹽場其實有一樣的條件,而且可以發展成上述兩個案例的綜合體。
有完整的工業遺址廠區、還有潟湖生態。
CARDONA鹽山網站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