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08台灣博覽會因為立法即預算及特條例未過關等因素正式告吹,是台灣博覽會熱濫觴的冷卻,同時也讓政治人物看看台灣憑什麼有能耐在不到三年的時間搞出博覽會,翻開許多寫著「什麼國家可以台灣也可以」的各式說服群眾相信地方政府可以舉辦博覽會的文宣,彷彿我們又重溫了一場「人定勝天」的七十年代十大建設的老戲碼,終是破局了,我慶幸台灣又免了一場大建設的浩劫,我們的鄰國日本此時正在舉辦台灣如此日思夜想的博覽會,這個耗時超過八年規劃的博覽會是否可以一棒敲醒台灣,什麼是自然?什麼是博覽會?


「愛地球‧2005日本國際愛知博覽會」每天吸引百萬的人潮湧入,到底是看熱鬧還是愛地球?博覽會這樣一種高度資本主義社會炫燿國力的行為,可以看到什麼現象或未來,其實是遠比機器人表演更值得深思的。

愛知世博會的主題是「自然的睿智(Nature’s Wisdom)」有三個副標題分別是Nature’s MatrixArt of LifeDevelopment for ECO-Communities,主辦單位將之翻譯成「宇宙、生命和信息」、「人生的『技巧』和智慧」、「循環型社會」,並且詳述了五個希望提倡的概念[1]

一、通過空中迴廊碰撞世人的智慧與生活。

二、爲我們生存的地球之精采所感動。

三、日本所展示的環境、科學技術。

四、世博史上首次有地球市民的參與!

五、此時此地能夠體驗的最新技術。

會場分為主要的「長久手會場」及「瀨戶會場」,重要的展場都設置在長久手會場,會場分為企業展區兩大區、全球共同展區六大區(120個國家及4個國際組織)、中心展區、娛樂與文化區、日本區、森林感動區,各展區由一條2.7公里長稱之為「世界環路」的木棧道連結起來。

進入博覽會的開始就是圍繞主題的概念想像下,從名古屋搭JR鐵路五十分鐘到達萬博八草站,進入萬博會的第一道關卡,遊客必須換乘JR公司特別鋪設的無人駕駛的磁浮列車進入博覽會會場,整個會場飄著木材香味,盛產木材的愛知縣,在日本有計畫的造林下使用木材,但有機的材料仍有它的限制,會場當然有它對材料使用的新見解。從空中鳥瞰可以見到,整個博覽會會場架構在丘陵地公園之上,有三分之二的會場在綠地間,博覽會結束後所有設施展館將全部拆除,回復自然的樣貌,展場所在地原本是一大片的丘陵地與青少年公園,雖然保留了大片的林地,但是爲了闢建展場還是將部份綠地砍除,雖然展覽結束後會拆除大部分的展場建築,但是與自然的原貌會產生多大的落差?要花多少時間重新造林,看來這真的是要仰賴「自然的睿智」。



人力計程車


無人駕駛巴士的駕駛 

       園區內的主要交通工具有三種也全部考慮到地球資源議題,第一樣是有獨立路徑的
IMTS無人駕駛智慧巴士,以壓縮的天然氣為燃料,第二是原始的人力腳踏車,第三是以電池驅動的GLOBAL TRAM環場電車,在能源的議題下企圖形塑下一個世紀的新型交通工具,與省能的可能性,這樣的科技背後暗示的是跨國企業所形塑的全球化意識,雖然看起來是討論面對人類未來重要的能源議題,但能否掌握能源開發的新技術與Know-How才是真正的目的,長久來能源大量依賴石油,讓中東地區成為全球角力下的犧牲品,站在地球資源的觀點尋求替代能源是必然努力的目標,但絕對不是各國努力「分享」的目標,與石油是一樣的,只是他成為一種非地球自然資源的樣態,變成一種「技術」夾帶者豐沛的商業利益。

不論如何對於一個觀眾而言是絕對新奇的經驗,不下於迪士尼的新玩意,雖然看似炫麗先進,揭示環境的新未來境界,但畢竟他仍是一個高度資本主義與國家主義下的產物,名叫「萬國博覽會」揭諸人類的平等,其他國家的展場卻都架構在以日本館為中心的四週,在到達會場前筆者就已經知道會場不得攜帶便當(指一般商店販售的盒裝便當)及寶特瓶的罐裝飲料(水壺、保溫瓶可以)進入,原天真地以為主辦單位愛地球到如此的地步,竭盡環保之所能,結果大大地令人失望,這不過是為了讓贊助廠商多撈些現金的做法罷了,不是會場內沒有販售寶特瓶飲料,而是必須販售特定廠商的寶特瓶飲料,心想這樣的商業手法也太粗糙了,動用大批人力如臨大敵般檢查每一個觀眾的背包(名義上是反恐),贊助商也不裝個樣子配合一下換個包裝符合一下愛地球的行銷包裝,赤辣辣地貼個貼紙就賣了起來,餐廳倒還好,價格符合一般日本消費午晚餐一律是一千元日幣,使用的碗盤都有刻意挑選材料,同時設有餐具廚餘回收站,想想這萬國博覽會本來就是純種的資本主義下的產物,這也不令人意外,只是這樣的認識是必要的,這讓我們可以抱著不同的立場進入博覽會,更清楚我們要學習的是哪些

愛地球前還是要有檢查有沒有帶非贊助廠商的飲料進場

TOYOTA總廠就設在愛知縣,理所當然成為博覽會最大的贊助廠商,它的企業館也是會場中最熱門的展場,展示的內容是機器人的表演,平均排隊等待時間要三小時以上,我挑選了另一個企業館參觀,因為它的題材吸引我,是會場中第二大的企業館日立(HITACHI)集團,主題是Nature Contact,日立揭示了新的IT產業與生活及博物館的應用,採用最新 IT 技術,真實地再現了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護聯合會 (IUCN) 制定的世界上瀕臨滅絕的「緊急求助名單」上的動物。首先是在博覽會的入場券中植入了一個0.4毫米的超微型晶片(IC CHIP)給予每一張入場券一個ID號碼作為辨識,展場入口由日立的小姐為每一個參觀者拍照、輸入個人基本資料,開啟了ID的基本個人資料庫,入場券變成身分證,之後憑券取得一台「隨身攜帶終端機」(Nature Viewer),進入佈置成森林的展場中以該機器感應展品,觀看資訊(文字圖像及影片)預習認識這些瀕臨滅絕的動物,之後進入第二階段與這些野生動物見面接觸,這裡用的是日立Mixed Reality的技術,建造一個模擬動物生活的生態實景,再運用電腦CG畫面將動物置入,只要觀眾透過特殊的眼罩,就可以將眼前的實景與動物的CG疊合,再加上手上的感應器,可以與動物互動,伸手讓動物停在手上近距離觀察動物的樣態,最後在出口可以藉由個人的入場券ID,回顧複習整個參觀的過程,甚至在一個月後還可以上網藉著個人ID取得個人的參觀照片下載,這些技術將新的IT產業帶到博物館展示內,同時透過個人ID忠實地紀錄個人的參觀行為,對於博物館觀眾的研究有相當的幫助,在簡介中日立希望這種掌上型的Nature Viewer未來可以成為一作行動博物館,例如你對超市中賣的一包米很有興趣,只要這包米有一個ID晶片,用Nature Viewer靠近那包米感應,就會對應到他的資料庫,顯示這包米的生產過程、種植的農夫、生長的產地…等完整的資料,未來真是個資訊爆炸的時代,但這也相對的產生了更強烈的知識階級。  

        同樣的IT技術也被運用在日本館內,外表有如繭一般竹編而成的長久手日本國家館,該館的建築材料從土壁到支架、光觸媒的鋼板都考慮到材料的再利用與環保及省能的課題,他們更進一步將微型晶片植入木材建材中,可以紀錄木材的來源與未來再利用的去向,日本以此展場作為新材料和新環境技術的活躍型實驗展覽會場,這些IT產業的生活運用技術無疑的是未來世界的資訊托拉斯,掌握有IT產業的廠商就掌握了詮釋的權利,主宰了資訊得傳遞。 

日本館


植入晶片的木材
      
        這就是我們的未來世界嗎?博覽會炫麗的背後似乎有著更不為人知的秘密


[1] p.180,《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 愛‧地球博公式》,2005.10,財團法人2005年日本國際博覽會協會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